第8课 百家争鸣
1.老子
(1)地位: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经典: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地位: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核心想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治国主张:孔于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3)教育成就
①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②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文化成就: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5)影响: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4.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为了解决新的社会问题,许多士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形成原因
①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优势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发展国家实力。
②经济因素:牛耕和铁制工具的推广,发展了生产力,促进社会变革。
③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教育范围进一步扩大。
④学术自由因素:各种学派纷纷著书立说,针对种种社会现象,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学派之间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使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另一重要因素。
(3)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政治上主张任用贤能,并且提倡节俭。
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儒家,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主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影响: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