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原因:苏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三、冷战的主要表现:
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成立北约(以美国为首),成立华约(以苏联为首)。
四、苏联的对策
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五、德国的分裂:
1.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成立东德(苏占区)和西德(美英法占领区)。
2.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3.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表现:持续繁荣原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③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走向联合:
原因:联合自强;提高国际地位。
过程:20世纪50年代,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六国);
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①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②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③提高了国际地位;④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
表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放缓。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三、日本的崛起
1.表现: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原因:外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②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2.内因:①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②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3.影响:①国际地位提升;②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关注和不安。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表现:①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②英、法、联邦德国先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③20 世纪 50年代,美国两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评价: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