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是大娄山脉主峰上的险要关隘,海拔1516米,位于遵义与桐梓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是川黔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北渡长江到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由于在习水土城发生的青杠坡战斗中失利,红军果断一渡赤水改向扎西集结,之后又决定趁黔北敌军兵力空虚,回师贵州,即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摆脱敌军的围堵。由此打响了娄山关战斗,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
1935年2月25日,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主力对先行抢占娄山关的黔军发动强攻,彭雪枫、李干辉率领的红十三团三营夺取娄山关东侧的点金山。黔军疯狂反扑,经过反复争夺,十三团最终攻下点金山及大小尖山,控制了娄山关。面对严峻的形势,彭德怀决定采取正面进攻和两翼包抄的迂回战术,并由红十二团接替红十三团担任正面主攻。26日拂晓,敌军为夺回失去的娄山关阵地进行疯狂反扑。
红十二团团长谢松和政委钟赤兵带领部队向娄山关的制高点点金山发起猛攻。在激烈的争夺中,钟赤兵的右腿被敌人的子弹击中,鲜血直流。不顾团长谢松让其赶紧撇离的命令,还未等警务员为其包扎好伤口,钟赤兵又强忍疼痛拖着伤腿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失血过多晕了过去。最后红军牢牢占领了关口,取得娄山关战斗的胜利。敌军溃散南逃,红军乘胜追击,歼灭残敌,占领遵义。
占领遵义后,医生立即为钟赤兵进行治疗。由于伤势严重,受伤后又未及时包扎,必须从小腿以下进行截肢。当时,红军医院的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医疗器械,也没有麻药,只得用锯木头的锯子进行手术,强忍剧痛的钟赤兵手术中几度昏死。手术后,由于伤口反复感染,短短半个月内,钟赤兵便做了三次截肢手术,直至截掉整只右腿。部队领导建议钟赤兵留在当地疗伤,可他坚持要继续长征,要跟着部队一起走,否则他要拿着枪跟自己拼了,凭着顽强的毅力,钟赤兵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了长征的终点陕北。
1954年,40岁的钟赤兵即将被授予中将了,他再次回到贵州,出任省军区司令员。当年春节的新春茶话会上,钟赤兵与自己的“旧冤家”王家烈碰面了。
这次相见,王家烈的身份也已经改变,他不再是曾经雄霸一方的 “贵州王”了,而是前来出席座谈会的民主人士。
见到钟赤兵,王家烈并不熟悉,他先是走到钟赤兵面前,向这位独腿将军深深地鞠了一躬,并简单地介绍了自己。
之后,两人友好握手,王家烈顺势关切地询问道:“请问将军尊姓?右腿何故造成?”
“敝人姓钟名赤兵。腿嘛,乃被贵军的双枪兵在娄山关借走了,也不知先生何时送还?”钟赤兵幽默地回答道。
王家烈一听,面带愧色,双手合在胸前,连声说道:“久仰,久仰!罪过,罪过!久闻将军大名,还请钟将军从重发落!”
“王老先生,这些事已经过去了,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后我们还要一同共事,共商治黔大计呢。”钟赤兵微笑回答,不以为意。王家烈闻言,略略一愣,随即便被钟赤兵的博大胸怀所感动,他眼泪纵横,紧紧地拉住钟赤兵的手,连称佩服,并由衷地感叹钟将军的大度。

二渡赤水后重返遵义攻克娄山关,娄山关景区诗词馆:五大展区展现毛主席主要诗词作品

娄山关风景区至高点——西风台,毛主席指向前方,红军战斗雕塑,揭开了遵义战役序幕

黔北第一关,娄山关入口处战壕,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

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和桐梓县娄山关街道交界处,娄山关风景区:西风台红军活动雕塑

遵义市与桐梓县之间娄山关景区·盘山公路,右侧"娄山关"三个字由老红军书法家舒同题写

娄山关景区大尖山山顶·雁鸣塔,五层阁楼式塔身,塔名源于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桐梓县娄山关街道之间,娄山关天险,兰海高速渝黔段穿梭而过

娄山关4A景区入口附近,连接大尖山、小尖山之间峡谷的长空桥,全长约100米,宽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