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二渡赤水后,即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桐梓地区急进。川军慌忙由扎西调头向东追击,黔军急冲冲地向桐梓增援,国民党中央军向遵义开进,企图围歼红军于娄山关、遵义一带。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是重占桐梓、二取娄山关,继又再克遵义城。这样,从2月24日至28日的五天内,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写的这次战斗。他本人自注此词,写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当时红军正遭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来回穿插于川南黔北,是极度困难时期,因此,尽管取得了胜利,该词仍有凝重感、悲壮情。
红军的神速行军和运动作战的胜利,使蒋介石气急败坏地飞抵重庆,部署对红军的新围攻。他调集川、黔、湘军,妄图将红军歼灭于乌江以西、黔渝公路一带。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攻,也为了加强作战指挥,3月4日,中革军委成立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主席为政治委员。敌军由于不断失地丧师,惊魂未定,不再贸然出动。经过遵义大捷,红军求战情绪高涨。当时,国民党军有两个师摆在遵义西的打鼓新场一带。3月9日,中央纵队到达距离遵义和打鼓新场各百余里的苟坝,红一军团领导提出攻打打鼓新场守敌的建议。
3月10日,张闻天主持召开苟坝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成员和军队负责干部20多人。与会的绝大多数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只有毛主席一人不同意。他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甚至以不当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之职进行抗争,但还是说服不了大家。结果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表决将刚就职七天的毛主席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表决掉了。会议决定由周恩来起草进攻打鼓新场命令。深夜,毛主席提着马灯到周恩来处,说再商量商量。两人去找朱德,三人认真分析打此仗的利弊得失,毛主席说服了周、朱。第二天,周恩来提议继续开会,重新讨论进攻打鼓新场问题。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毛、周、朱三人说服了求战心切的红军高级将领。会后,毛主席向周恩来提出:过去的“三人团”主观武断,弄得中央政治局啥也不知道。现在天天开20多人的会议讨论军事行动,争论不休、解决不了问题,又贻误战机,还是成立几个人的小组,全权指挥军事,对中央政治局负责。周恩来在遵义会议时就有将毛主席推举出来领导和指挥红军的想法。第三日开会,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毛主席、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
苟坝会议是长征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的意义在于:一是撤销进攻打新场计划,使红军免遭一次重大挫折;二是巩固了毛主席在党的领导地位,并进一步确立了在红军中的指挥地位;三是为实现毛主席早已谋划的把“滇军调出来”、西出云南渡过金沙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我对苟坝会议作考察时,沿着毛主席提着马灯去找周恩来的路走了一趟。这是一条田埂小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沟沟坎坎,还要翻一个山坡,大约有五里地,很难走。毛主席那时的心绪不好,深夜行走之艰难情景可想而知。经过这番体验,我不胜感慨:毛主席的许多想法和做法,非同常人。他完全可以作另一种选择,意见讲了,辩论完了,职务撤了,以后的一切后果与他无关。他可以安心睡觉,那时就是缺睡眠。但是,中国革命的安危,红军的命运,使他难于苟且偷安。一种责任心、使命感,驱使他还是要摸黑,走那难走的崎岖小路,去找周恩来。如果没有此行,历史可能会另写。因此,我们不能不佩服一代伟人毛泽东。
苟坝会议后是红军三渡赤水过茅台。茅台镇位于赤水河东岸。镇名的由来,根据民间流传,说古时这里茅草遍地,土著居民常在这种茅草台地上祭祀,久之名日“茅台”。在茅台,是先有盐市,后有酒肆。茅台渡口是川盐入黔的主要渡口之一。盐业大兴后,无论商贾还是盐夫,对酒都有需求。两岸有紫色砂页岩和紫色土壤,这里将紫色俗称酱色。在酱色土壤上种植的高粱和小麦,其外形也是酱色的。因之,成为酱香型茅台酒的原料。中央红军再渡赤水,就是经茅台由黔北折回川南的。为了迷惑和调动敌军,中革军委决定实行一次全军性大佯动。1935年3月16日晨,红军主力占领茅台镇,秋毫无犯,在酒厂门口贴上“保护私营工商业”布告,任何人不准擅入,只能善价而沽。是日傍晚,红军各部通过架起的三座浮桥开始渡河,至18日晨全部渡过赤水。《毛泽东思想研究》

娄山关天险,二渡赤水后先攻克娄山关,再攻打遵义城,取得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遵义大捷后,红军来到枫香镇苟坝村,曾经的一盏马灯照亮了红军长征路,之后三渡赤水

三渡赤水:茅台渡口,红军从仁怀茅台镇赤水河上架起浮桥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县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