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评价最初是根据成人对他的评价而形成的,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当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说成“笨孩子”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等标签时,那个标签将掩盖他的所有其他品质,无论那个孩子怎样努力去改变,父母都认为那个孩子“差”或“坏”。父母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父母的偏见一一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久而久之,父母对孩子的负面看法就变成了孩子的自我确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达不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父母就经常对孩子说,“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不是读书的料”。时间长了,孩子便会产生自己确实不行的感受,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差,学习成绩就真的越来越糟。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甚至彻底放弃努力。再如,有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话比别人晚一些,就断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弱,张口闭口逢人就说“他嘴巴笨”“他不善表达”“他说不好”等标签,正是父母对孩子的这些习以为常、口不择言的评价,让孩子变得紧张、焦虑、不自信,于是,孩子就一步步地真的成了父母并不希望却常挂在嘴边、念在心里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标签”的作用,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管是“好”还是“坏”,都要谨开尊口,慎用负面评价。
标签效应其实是一种期待和自我暗示,当孩子被贴上标签(一种词语名称)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趋向一致。因此父母运用标签效应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尽量避免给孩子贴上坏标签
孩子的很多表现是天性使然,没有品质上的分别,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模仿。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对一时有缺点和不良行为的孩子进行经常性地贬低和训斥,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贴上一个“坏标签”,以至于误导孩子向不良方向发展,最终使“坏标签”变成了谁也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所以,父母必须避免对孩子使用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评价性语言,以免给孩子贴上坏标签。
此外,父母还要经常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因为,态度并不一定完全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当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很消极时,即使不说一句话,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在平时的行为中表露无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那种不认可,而这些非言语的信号就足以给孩子贴上坏标签了。
2、要贴就要给孩子贴上好标签
要充分发挥标签效应的暗示与鼓励的正向作用,父母就要多用激励性的言语,给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父母要尽可能地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的肯定,恰到好处、恰逢其时地给孩子贴上一个好标签,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对于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要在公开场合上,批评要在私底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不断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不知不觉地按“标签”的暗示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久而久之好标签便起到了强化孩子好行为、淡化坏行为的作用,所谓的“坏孩子”和“落后分子”也就成了“好孩子”和“积极分子”。
3、给孩子怡如其分的正确评价
父母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不能以一把尺子来丈量处于不断成长变化中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要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而怀疑他的全部能力,不但要看到孩子不如人的地方,还要看到孩子的过人之处。而且当前所谓的弱点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强势,社会在变化,孩子也在成长,一切皆有可能。只有以这样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才能给孩子怡如其分的正确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会因为评价过高而骄傲自满、抗挫能力弱,也不会因为评价过低而意志低沉、退缩自卑。
父母还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效应,多样化、情感化、过程化地评价孩子,让孩子在做出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拥有一个自信健全的人格。父母更要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关注孩子所取得的成果,也注重孩子努力的过程。要避免简单化的评价,如“你真棒”;随意性的评价,如“没出息”;片面性的评价,如“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等。而且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方法多种多样,有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部差异评价,还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需要父母去主动学习和掌握。但不管如何,要记住,评价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其目的是改进孩子的行为,激励和促进孩子发展,而不是给孩子定性,贴上某个标签。(广东 张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