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
人的智力水平存在正态分布,除去5%的智力超常人群和5%的智力低下人群,剩余90%的人群智力水平差异不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说有此孩子聪明,有些孩子不聪明,其实更名的是指“非智力因素”的体现。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不仅仅拥有单一的某种智力,而是拥有多项智力组合。在任务学习中,每个人会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激发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智能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例如,有些孩子语言智力较为发达,那么在任务学习中会更喜欢或更擅长用言语学习的方式;而有些孩子身体运动智能较发达,那么如果通过肢体运动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会更有效。在现实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能力。
在影响孩子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施教者的教育方式也很重要。同样是教一个孩子背古诗,有些方法会让他学得很快,但有此方法他怎么都学不会。例如,妈妈在家里让孩子不停地念,一遍一遍又一遍,孩子感觉很枯燥,只是读了却不走心。但到了学校,老师让大家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演出来,不仅有趣而且印象深刻,孩子对于这首诗的记忆就会很牢固。因此,并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笨,而是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孩子。这也启示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比一味地努力更重要。
家庭教育更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些父母很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对比,只看到了结果的差异,却忘了寻找自己教育方法的差异。在孩子拿回考试成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都是一个老师教,怎么隔壁小明考了100分,你就考这么一点儿呢?难道你比别人笨吗?”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忽略个体学习方式的差异,只归因为智力因素的简单教育方式。
父母不要过早给孩子下定论、贴标签。有些父母在看到孩子很长时间都没有学会某些技能时,常常会又急又气地责备孩子不用心、脑子不好使。这些话语只会让孩子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甚至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但事实上,或许不是孩子不好好学,而是这个方法不太适合他或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实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都存在差异,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体现也各有不同,尤其是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可盲目攀比,操之过急。父母要相信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方法建议】
父母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相信总有一种教育方式适合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1.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材”,这就需要父母深入、全面地了解孩子。了解是教育的基础,然而现实却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仅仅是他想要了解的部分,不够全面也不客观,常常带有主观的臆测性。例如,带孩子外出见朋友,一看到孩子没有主动向别人问好,就会很主观地批评孩子“不懂礼貌”,然而事实或许是孩子内向害羞。所以,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什么情况下会主动打招呼,什么时候不会,甚至需要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聊一聊他当时的感受,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正好可以通过观察、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了解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到客观、全面和深入,防止主观、片面、表面化。
2.不断尝试,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道出了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学有法”指的是教育孩子不是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陪伴幼儿期孩子的方法与陪伴青春期孩子的方法肯定不一样,如果违背自然的基本规律,终将会受到惩罚;“教无定法”指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有差异的个体,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每个孩子的具体教育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因此,教育子女的过程永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升级的过程。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对自己孩子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并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和所有情境的,尤其是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父母往往急于求成,听说“狼爸”教育方式好就学“狼爸”,听说“虎妈”教育方法好就学“虎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甚至对子女进行揠苗助长式教育,这常常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方式也要不断改进。在青春期之前,父母或许可以用绝对的权威管教孩子,但到了青春期之后,孩子对这种方式明显不买账,甚至会逆反,引发亲子矛盾。而此时多用一些民主型的管教方式,会让亲子关系像朋友一样和谐。对于多子女家庭也一样,对一个孩子很适用的方法,对另一个孩子不见得有效。父母一定要看到不同个体的差异,并且尊重这些差异。多试几次,多与孩子互动沟通,才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耐心等待,始终相信孩子能成才
每一朵花儿都在适合它的季节开放。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学得快,有些孩子学得慢,但最终他们都能学会。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会细心观察和敢于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更要有耐心,不可急功近利地追求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一样的进度,也不需要盲目地攀比徒增自己和孩子的焦虑。父母的情绪稳定很重要,有耐心、愿意等待和擅于想办法的父母就像孩子成长中的“定海神针”,鼓励孩子永不放弃,在他适合的“季节”绽放。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有些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有些孩子成长为有经济效益的果树,有些孩子成长为抵抗风沙的防风林,但最终他们都有“用武”之地。父母要相信孩子,遵从孩子多元智能优势,选择适合他的学习方式。或许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不是很好,但运动技能学习迅速,身体灵敏度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优秀呢?
【行动建议】
遵从因材施教的育儿原则,父母可以尝试以下的做法:
第一、在孩子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时,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双方对于这此知识和技能的看法,并多听听孩子对于学习方式的需求,父母记录下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尝试,最终选择适合的方法。
第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育儿日记的方式,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并从中归纳总结出孩子比较适合的学习方式,提升养育技能。
第三、背诵古诗,有些孩子喜欢大声朗读,借助听觉来记忆;有些孩子喜欢默读,借助视觉来记忆;有些孩子喜欢摇头晃脑地吟读,借助动觉来记忆.....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多尝试,总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