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利用间接的潜在的方式对个体的行为和意志产生影响。暗示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遇到困难时有人对你说“相信你能做到的”,就会产生无形的力量帮助你克服困难;心情不好时走出家门沐浴在温暖的阳光和鸟语花香中,马上就会精神百倍;出门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带钥匙;考试前提示自己“结果不重要,努力了就行”用以减轻考试焦虑,等等。
不同的人群受暗示程度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年纪越小的孩子自我意识越薄弱,所以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也就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例如,有些孩子奔跑玩要摔倒了,本来是很常见的磕碰,但因为父母过于紧张的表情和非常关切担忧的询问“有没有受伤、痛不痛”之类的语言,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消极暗示:摔倒是一件非常可怕、不好的事情,从而增加了孩子内心的恐惧,使孩子哭闹不止。
生活中产生暗示的方式有很多,一般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和环境来实现。例如,积极的语言暗示可以产生积极情绪,一些鼓励的话语可以振奋士气。父母给孩子的一个拥抱,传递着包容、支持的积极暗示;一个严厉的眼神又会给孩子威慑感。而当我们和别人交谈时,别人面带微笑地注视着我们,我们会觉得很有亲切感,这就是表情的暗示。当我们来到图书馆时,周围肃静的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会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这就是环境暗示。
根据产生的效果,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根据来源,暗示可以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例如,很多父母经常会用一些负面的词语来批评斥责孩子,如“懒散”“害羞”“不懂事”“挑食”等,久而久之,孩子会受这些词语的消极暗示,慢慢习惯这些标签,习以为常,认为自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从而对自己形成了消极的、负面的认知,遇到事情时心里有个声音会提醒自己“我本来就这样”,进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改变的动力也会慢慢消失。这就是典型的他人消极暗示最终转变为自我消极暗示。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曾使用过暗示或接受过别人的暗示,甚至常常自我暗示。例如,“我一定行”“我能做到”“我不能这样”,或者“我做不好的”“我都没有做过”等。不同暗示语言和行为的选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利用暗示效应,于无形中影响教育孩子。但要注意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暗示会给人以鼓舞和支持,能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积极的心态。例如,肯定、赞许、热情的态度会给孩子有力的支持,使他们感到温暖,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消极态度,则会使孩子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承受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在孩子年少时,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因此父母在教育中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处事态度、价值取向等都会在无形中通过暗示效应传递给孩子。其中的积极暗示会对孩子成长大有神益,而消极的暗示也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因此有效地利用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会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利用暗示的积极效应,培养阳光自信的孩子呢?
1.积极的语言传递相信的力量
对于父母而言,在教育的道路上难免会有迷茫和疑惑的时候,尤其是面对行为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孩子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能教育培养好他。此时父母可以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使自己不那么焦虑和恐慌,冷静下来思考解决方法。例如,父母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孩子的成长是曲折变化的过程,哪有孩子不犯错误呢?慢慢教育就好啦!”这样一来,心里会从容淡定很多,也会增强教育的信心。或者可以这样自我暗示:“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未来他肯定会越来越好。”这样不仅增强了教育孩子的自信,也给了孩子成长信任的力量。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想要教会他一些道理,不一定要直白地告诉他,而是可以利用一些典故、人物传记、新闻故事等启发、点拨孩子,通过言语的暗示,传递成长的道理。例如,想要告诉孩子尊老爱幼的礼仪,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这方面的故事。但注意故事讲完之后不要急于问孩子“你领悟了什么道理”,这样会让孩子有一种“被教育”的感觉,而是要循序渐进,利用暗示效应让他自己慢慢领悟。
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进步或表现出父母期待的良好行为时,如果父母能从言语上给予一些鼓励和肯定,如“看到你的努力,妈妈很欣慰”“你真的长大啦”之类的话语,能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2.榜样行为塑造阳光的个性
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父母自身的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例如,面对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任务,父母在家里是怨声四起、消极对待,还是积极对待、迎难而上,对孩子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父母在运用暗示效应时,行为暗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父母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把教育意图、愿望表露出来,让孩子体会、模仿。
一方面,父母本身做出优秀的榜样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通过这些行为暗示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勤劳爱干净的父母把家里收拾得整洁干净,这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暗示。父母谈吐优雅、说话文明的行为也会暗示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说脏话;另一方面,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落的时候,给予孩子一个拥抱、关切的眼神等行为,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力量。这些爱的积极暗示,能给予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优质家庭环境培育良好的习惯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育人尤为重要。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对其成长也有着微妙的暗示作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一种稳定、安宁的心理暗示,更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形成。例如,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可以在家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如布置书架、购买书籍,让家里的书籍随手可及。有了这样的环境暗示,不需要父母天天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阅读的重视。如果父母还能在行为上做好阅读榜样的行为暗示,那么对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会事半功倍。(东莞 张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