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通常能够反映出其父母的教养,那些有礼貌、讲文明的孩子,其父母一般都比较知书达理有涵养。如果孩子脾气不好,父母中通常至少有一人脾气暴躁、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带有玩笑意味的谚语能够流传多年,自然有它的道理。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他们的大脑神经元系统会对父母的行为,包括声音、动作、表情和思考方式等进行模仿、理解、采纳和复制,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因此,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影响越大。比如,父母教育子女时若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其子女就较容易形成既善于与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而如果父母教育子女采用专制的方式,其子女就比较容易形成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和懦弱的性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
1.父母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人格特征对整个家庭环境和孩子个性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孩子还小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效仿的对象。从做人的品德,到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父母,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自己的人格。当孩子长大了,即便可以分辨父母行为对错,但小时候形成的道德规范和处事方式终究会影响终身。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以正确的方式教养孩子。
人格完善就是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而家庭教育,也不只是某个方面的教育,应该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健全人格怎么做?简单地说就是实现人格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换言之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不好改掉什么。首先,父母要学会反思。当发现孩子有某些毛病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当成一面镜子来反思和观察自己;如果想要孩子做出改变,先让自己改变,把养育孩子的过程当成完善自我人格的一次又一次机会。比如,发现孩子爱撒谎,父母要反思自己是否曾在孩子面前说谎,或者随口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做到,或者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处理方式是否过于粗暴。如果父母总是用高压来管控孩子,那么孩子会习惯性地用谎言来逃避责罚。其次,父母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时人们容易故步自封,忽略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那样就得不到成长。我们应该学会信任他人,并谦虚接受别人指出的不足,同时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以得到更多人对自己的反馈,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长短优缺,并勇于挑战自己、完善自我。
2.父母在生活点滴中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孩子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父母而获得的。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先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处处以身作则,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为孩子建立积极的影响,正如上文提到的那只温顺的猩猩。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情绪管理,夫妻相处和睦,亲子关系和谐,让孩子在民主、文明、温暖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有助于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父母诚实守信、宽容大度、谦虚有礼、不随意评价别人,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父母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作息规律,整洁有序,物品用完放归原处,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形成良好的习惯,受益一生。
父母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孩子外,还要在社会行为中以身示范,培养孩子成为有社会公德的人。比如,带孩子上街时,父母一定要注意遵守交通法规,爱护环境;到公园游玩时不攀摘花木,不践踏草坪,爱护公共财物;公众场所不大声喧哗,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对别人造成的不便。当父母做到了这些时,孩子也会形成公德意识,懂得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言行。
父母的榜样力量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是装出来的,不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而是化为一种习惯、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但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教育。
3.父母要做学习的引领者
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总能听到父母抱怨:“道理讲了一大堆,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就是不爱看书,不肯学习。”这些父母错误地以为教育就是和孩子谈话、教训、命令等,其实身教胜于言传,要律人,先律己,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往往是因为父母不爱读书,或者不认为读书有多重要。试想,如果父母在家经常追剧、玩手游或者打麻将,嘈杂的声音响个不停,孩子怎么可能专心学习?
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父母首先要热爱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比如,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和孩子一起阅读,可以阅读各自喜欢的书,阅读后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这样既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父母自身的学习。父母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成长在充满学习气氛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萌发学习的需要,产生自觉学习的行动。父母最好的榜样作用就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与其用心栽培孩子,倒不如先用心栽培自己,为自己选几本好书,再学一些课程,远比苦口婆心的劝导更加有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引导着孩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